Please wait a minute...
  •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摘要     PDF(574KB)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临床研究
    胆管、胰管双T管架桥空肠内引流治疗晚期胰头癌39例分析 
    姜皓, 施维锦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1
    摘要     PDF(2076KB)

    目的  研究胆管、胰管双T管架桥术姑息治疗晚期胰头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999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39例施行胆管、胰管双T管架桥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的晚期胰头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肝功能和腹痛恢复、生存时间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8.95±12.89)min;术中出血均少于50mL,未输血;共发生12例胰瘘(30.77%),2例胆瘘(5.13%),均经引流后愈合;平均术后住院(13.87±2.55)d,无腹腔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35例(89.74%)术后腹痛明显缓解;20例(100%)脂肪泻的患者均缓解。平均生存期(9.12±1.70)个月。结论 胆管、胰管双T管架桥术手术简单安全、创伤小,能有效解患者胆道和胰管的梗阻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无法手术的原发性肝癌 
    姚征,姚庆华,陈玉堂,郝伟远,罗君,曾晖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2
    摘要     PDF(1184KB)

    目的  比较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TACE联合放疗对无法手术的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无法进行或不愿进行手术的PHC患者120例,分成两组:TACE+RFA组(A组,n=60)和TACE+放疗组(B组,n=60),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和毒副反应,随访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A组和B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46.7%和5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个月和16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作用方面,两组在上消化道出血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ACE+放疗相比,TACE+RFA治疗无法手术的PHC远期效果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胰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术后难取性胆管结石 
    李幼林,潘江华,窦巩昊,童晓春,尤孙武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3
    摘要     PDF(8217KB)

    目的  探讨胆胰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难取性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选取39例胆道镜难以取出的肝内胆管结石和3例胆道镜处理失败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在胆胰镜下行钬激光碎石术,钬激光输出功率1.5~3.0 J,脉冲频率5~10 Hz。结果  39例行胆胰镜下钬激光碎石术2~6次,平均2.3次;36例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92.3%(36/39);4例胆道镜处理失败的胆道结石行胆胰镜下钬激光碎石术1次予以取净。结论  对于术后难取性胆管结石,胆胰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是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李永利,王涛,朱立峰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4
    摘要     PDF(712KB)

    目的  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成人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难治性ITP患者共4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6例顺利完成LS,1例因脾蒂出血中转开腹,随访24个月。完全反应(CR)30例、部分反应(PR)8例、无反应(NR)9例,总体有效率80.8%。血小板计数(BPC)峰值时间出现在术后第7天左右,术后2个月时血小板数目基本稳定,CR组、PR组与NR组的血小板数目以及年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安全有效,患者年龄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与疗效无关,术后第7天BPC数目可反映预后,术后2个月BPC数目与2年后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行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雷光林,王继涛,齐瑞兆,刘佳,张绍庚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5
    摘要     PDF(692KB)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4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待脾亢改善3个月后,予以Peg-IFNα-2α135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抗病毒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HCV RNA水平、血常规、肝功能及抗病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给予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7.39%(31/46)。结论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改善脾亢后予以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有较好的SVR,从而延缓了丙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硬膜外麻醉下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高洪强,李钢,龚鼎铨,顾岩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6
    摘要     PDF(826KB)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下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免气腹LC)和对照组(给予全麻有气腹LC),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麻醉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切口感染、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术前麻醉时间为(4.44±0.45)min,长于对照组的(3.42±0.72)min,而排气时间为(20.35±7.02)h,短于对照组的(31.52±6.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8.12±7.05)h和(8 135.45±1 159.48)元,均优于对照组的(23.47±6.82)h和(9 563.64±1 532.0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8%,而对照组的5.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下免气腹LC,相对于全麻下LC,手术组患者创伤相当,免去了全麻及其苏醒过程,恢复快,费用明显减少,经济效益明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胆取石手术的疗效分析 
    林擎天,李国富,王丰功,周小飞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7
    摘要     PDF(662KB)

    目的  探讨保胆取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79例保胆取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胆囊成块型结石490例,胆囊砂砾型结石89例,全组采用小切口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352例和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227例。保胆取石成功568例,成功率为98.1%。中转胆囊切除术11例,中转率为1.89%。结果  全组均顺利恢复出院,切口感染18例。462例(79.79%)经1~2年随访,3例(1.54%)结石复发。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胆囊已失去功能者不宜保胆,3~4块以下成型结石的效果为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6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价值 
    徐红文,王秀兰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8
    摘要     PDF(7650KB)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小肝癌并有射频消融治疗手术史的病例25例,对术后1个月~3年内CT和MRI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其中16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15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0例。结果  15例CT检查患者共有26个病灶,射频消融术后完全消融的病灶24个,不完全消融的病灶2个,5例患者肝内远处再发。10例MRI检查患者原共13个病灶,射频消融术后完全消融的病灶12个,不完全消融的病灶1个,2例患者肝内远处再发。CT与MRI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MRI检查比较,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病灶的变化同样能进行客观的监测评价,是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基础研究
    PI3KCA及Akt1在人胆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梁义,张小薄,姚旭,李跃,李殿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09
    摘要     PDF(2009KB)

    目的  探讨PI3KCA与Akt1表达与胆管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胆管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I3KCA、Akt1在人胆管腺癌及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ting法及(qRT)-PCR法检测新鲜人胆管腺癌及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PI3KCA、Akt1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结果 PI3KCA和Akt1表达于胆管腺癌细胞质,在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PI3KCA、Akt1无表达或轻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9,P<0.05;x2=1.353,P<0.05);PI3KCA高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正相关性(x2=3.526,P<0.05;x2=5.295,P<0.05;x2=8.174,P<0.05);Akt1高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正相关性(x2=7.102,P<0.05;x2=3.142,P<0.05;x2=5.491,P<0.05);Spearman rank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3KCA、Akt1呈统计学正相关性(r=0.376,P<0.05);Westernblotting显示,PI3KCA、Akt1蛋白表达在胆管癌组织中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t=2.142,P<0.05;t=3.549,P<0.05);PI3KCA、Akt1在胆管腺癌组织中mRNA表达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t=3.276,P<0.05;t=4.901,P<0.05)。结论  PI3KCA及Akt1在人胆管腺癌中高表达,其表达上调提示胆管癌预后不良,PI3KCA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胆管癌的恶性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司他丁对急性重症胆管炎所致肝屏障损伤的作用和影响 
    周玉坤,李刚强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0
    摘要     PDF(1033KB)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重症胆管炎所致肝屏障损伤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建立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ACST组(B组)、ACST+小剂量乌司他丁组(C组)、ACST+大剂量乌司他丁组(D组)。检测各组肝功能和内毒素,血浆中TNF-α、IL-10、IL-6水平,汇管区肝屏障细胞的凋亡,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及核因子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重症胆管炎大鼠肝功能恶化,血内毒素及促炎因子TNF-α、IL-6明显升高,抗炎因子IL-10降低;汇管区肝屏障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凋亡,肝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表达减少。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主要的促炎单位 p65蛋白明显升高。而乌司他丁干预后重症胆管炎大鼠肝功能恶化好转,血内毒素及促炎因子TNF-α、IL-6明显下调,抗炎因子IL-10升高;汇管区肝屏障炎性细胞浸润及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好转,肝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表达升高。p65蛋白表达下降,其效果随着乌司他丁剂量增加而改善明显。结论  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急性重症胆管炎所致肝屏障损伤,且与乌司他丁剂量呈正相关,乌司他丁对肝屏障的保护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的,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25(OH)2D3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和α-SMA表达的研究 
    邓文升,顾磊,周鸿,徐庆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1
    摘要     PDF(12057KB)

    目的  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和α-SMA表达的作用,并探讨其抗纤维化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其中,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CCL4,治疗组给予1,25(OH)2D3溶于花生油以3 ng/(100 g·d)灌胃,1次/d,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予等量花生油。治疗8周后,肝组织行病理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纤化维程度;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  病理组织学显示1,25(OH)2D3能明显改善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组织结构和肝纤维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与模型组比较,1,25(OH)2D3治疗组肝组织TGF-β1和α-SM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模型组TGF-β1和α-SMA表达蛋白水平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25(OH)2D3可明显减轻CCL4致大鼠肝组织的损伤,抑制肝纤维化发展;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减少TGF-β1的表达以及抑制HSC的激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局部切除的临床价值 
    张维建,方瑶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2
    摘要     PDF(674KB)

    目的  探讨肿瘤局部切除术在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4例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别为间质瘤20例,Brunner腺瘤8例,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6例,淋巴管瘤、胃泌素瘤、血管瘤和错构瘤各1例。本组实施肿瘤局部切除30例(包括单纯肿瘤切除22例,肿瘤切除加乳头胆胰管成形或重建8例),扩大手术14例(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肿瘤切除加胃大部切除8例)。局部切除组和扩大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35.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复发。局部切除组和扩大手术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vs95.7%,94.1%vs90.9%,93.3%vs9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行肿瘤局部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且疗效满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伤性胆道损伤治疗体会 
    李留峥,向春明,徐雷升,彭联芳,俸家伟,王志萍,张洪波,于杰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3
    摘要     PDF(639KB)

    目的  总结外伤性胆道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4年收治的10例外伤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外伤性胆道损伤10例,其中胆囊破裂1例,胆囊重度挫伤1例,左肝管损伤4例,肝(胆)总管损伤3例,胆总管撕脱伤1例。合并肝破裂5例,肝挫伤2例,十二指肠破裂、胰腺断裂1例,门静脉损伤1例,股骨骨折1例。8例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诊断,2例在伤后17 d和32 d出现腹膜炎剖腹探查诊断。行胆囊切除术2例,左肝管修补+胆总管T管4例,肝(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2例,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1例,胆总管+胰管引流1例。9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  熟悉外伤性胆道损伤的特点,早期诊断和确定性治疗,是外伤性胆道损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龄急性胆囊炎胆囊造瘘术及PTGD术的对比分析 
    陈琦,钮宏文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4
    摘要     PDF(734KB)

    目的  对比分析胆囊造瘘术及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本科收治的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65岁)病例共33例,其中12例行胆囊造瘘术,21例行PTGD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TGD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等方面较胆囊造瘘组有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PTGD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及恢复时间短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TGD序贯LC联合治疗老年高危急性胆囊炎 
    肖卫星,周海军,陈炳荣,周君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5
    摘要     PDF(625KB)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穿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序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老年高危急性胆囊炎(AC)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5例经PTGD后再行LC治疗的老年高危急性胆囊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全部65例均成功实施PTGD后序贯行LC手术成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2%。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PTGD序贯LC治疗老年高危急性胆囊炎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疗效良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超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陈春华,杨林华,王坚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6
    摘要     PDF(2150KB)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在高龄、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科自2012年10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重症急性胆囊炎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先行PTGD术,迅速解决了胆囊管的梗阻,去除急性胆囊炎的根本原因,结合抗炎治疗使胆囊炎症得到快速消退,同时治疗合并疾病且得到控制后,再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结果  本组20例全部成功行PTGD,治疗后腹痛发热等症状均迅速缓解,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20例PTGD后2~8周择期行LC。结论  在高龄、高危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因急性期手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先行PTGD能迅速控制病情,胆囊炎症消退后,再择期行LC或OC,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对高龄、高危患者由高风险的急诊手术到相对安全的择期手术的过渡性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TGD联合小切口胆道镜取石治疗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结石性胆囊炎 
    张诚,杨玉龙,张洪威,吴萍,马跃峰,林美举,史力军,李婧伊,杨士明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7
    摘要     PDF(710KB)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联合二期小切口胆道镜取石术治疗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接受PTGD联合小切口胆道镜取石治疗的124例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4例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引流后3~5 d出院。除2例引流管脱出;其余122例6~8周后行右上腹小切口胆囊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其中91例取净结石后一期缝合胆本+更换PTGD管,31例行胆囊切除。继发胆总管结石6例,其中4行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2例行经胆囊管残端胆道镜取石。手术顺利,未发生胆管损伤、胆漏等重大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PTGD联合二期小切口胆道镜取石治疗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结石性胆囊炎,符合损伤控制理念,是一项有效、简便、微创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研可调式引流固定装置在T管固定中的应用 
    林智慧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8
    摘要     PDF(2500KB)

    目的  降低胆道系统手术后留置T管患者的非计划脱管率。方法  我科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将60例T管引流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T管旁腹壁处缝线固定的基础上加用我科自研的可调式引流固定装置固定。对照组采用单纯的T管旁腹壁处缝线固定。结果  实验组非计划脱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调式引流固定装置用于固定T管能有效减少留置T管患者非计划脱管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51例报告 
    刘泽良,朱建方,何伟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19
    摘要     PDF(702KB)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应用价值及术中操作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对5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1例,全部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97.6±12.4)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18.1±5.2)mL;术后7~10 d出院,平均(8.5±1.2)d。术后共发生胆漏3例,2例由于漏出量不大,腹腔引流通畅,经保守治疗而治愈;1例再次行腹腔镜探查、手术处理而治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2±1.3)个月,复查B超、CT均未发现有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  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留置T管引流手术更加微创,可以获得同LC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但手术必须冒术后形成胆漏的风险,术中对其适应证的选择及规范化的手术操作是保证手术安全与成功的两点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em-o-lok夹和可吸收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顾炜,蔡兵,吴鸣宇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0
    摘要     PDF(1329KB)

    目的  评价Hem-o-lok夹和可吸收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312例LC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Hem-o-lok夹组,使用Hem-o-lok夹闭合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可吸收夹组,使用可吸收夹闭合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结果  Hem-o-lok夹组和可吸收夹组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47.43±19.89)min和(50.03±21.2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1,P>0.05);两组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81±0.62)d和(3.93±0.5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7,P>0.05);两组平均耗材费用分别为(756.52±56.02)元和(1 176.29±95.3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96,P<0.05)。Hem-o-lok夹组胆漏2例;术后1年随访,Hem-o-lok夹组异物不适感2例。结论  Hem-o-lok夹及可吸收夹用于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残端均安全可靠,相比较而言,Hem-o-lok夹性价比更高,且完全可以满足临床手术的需要,值得在LC中广泛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21例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李春生,邹奇,王勇,陈杰,张箭平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1
    摘要     PDF(629KB)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意外胆囊癌(UGC)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3 894例LC术中或术后发现的21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1例患者中,术中诊断胆囊癌16例,术后诊断5例,结合病理分别行单纯胆囊切除或胆囊癌根治术。Nevin分期Ⅰ期10例,Ⅱ期8例,Ⅲ期3例;随访20例,随访8~58个月,Ⅰ期、Ⅱ期、Ⅲ期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88.9%、75.0%、33.3%。结论  胆囊癌早期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LC术中应常规解剖胆囊,必要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Ⅰ、Ⅱ期早期胆囊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期的最直接有效的处理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41例分析 
    谭成堂,刘文玉,杜永宏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2
    摘要     PDF(667KB)

    目的  总结我院普外科治疗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13年9月安阳地区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的41例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odani分型:Ia型27例,Ic型12例,IVa型2例。结果  术后发生胆漏4例,胰漏1例,急性胰腺炎1例。32例随访1~8年,5例表现轻度胆管炎,2例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癌变。结论  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是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首选治疗,该病易早期手术,可逆转肝损害,预后良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部手术后并发胆石症46例临床分析 
    杨清岛,许金表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3
    摘要     PDF(654KB)

    目的  探讨胃部手术后并发胆石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术前未出现胆石症的患者,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胆石症的发病及诊治情况,同时分析其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出现的其他症状及时间。结果  46例胃部手术主要为胃部分切除毕Ⅰ式10例,毕Ⅱ式18例以及远端胃癌根治术14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1例,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切除术3例。所有患者在出院随访的10年中均出现胆石症,均行手术治疗,29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1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3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结论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减少和预防胃手术后并发胆石症的发生,一经确诊,应先保守治疗,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合并胆管细胞癌变临床病理观察 
    展瑞,王朝夫,孙娟娟,赵光明,杨晓群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4
    摘要     PDF(5055KB)

    目的   探讨肝脏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合并胆管细胞癌变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分子重排、临床随访并文献复习对肝脏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合并胆管细胞癌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患者男,48岁,因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入院。组织学上见部分区域肝内小胆管增生,背景中富于淋巴组织;部分区域小胆管增生显著,细胞增大,核分裂象活跃,背景中淋巴组织显著减少,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标记提示,背景中的淋巴组织为T、B淋巴细胞混合性增生,Ig基因重排结果未提示B细胞克隆性增生。结论  肝脏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合并胆管细胞癌变罕见,发病机制不明。诊断上易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和米库利奇病混淆,且胆管细胞癌变易漏诊,但免疫组化、分子重排及临床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肝十二指肠转移性黑色素瘤误诊一例 
    张赟和,倪其泓,王坚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5
    摘要     PDF(1121KB)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 
    曹学冬,张海阳,陈佳骏,罗运权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6
    摘要     PDF(6566KB)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献综述
    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李爱军, 马森林, 吴孟超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7
    摘要     PDF(918KB)

    目前我国的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手术治疗有其自身局限性,应用于肝癌的辅助治疗手段也极为有限,正亟需新的综合辅助治疗方式来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相比传统的肿瘤辅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更能选择性地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对机体的损伤较小,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新的发展及研究方向。随着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多种信号通路和生物标记物的逐步明确,分子靶向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本文就与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的信号通路、药物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度急性胰腺炎独立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张再重,王烈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8
    摘要     PDF(735KB)

    目的  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2012年国际急性胰腺炎(AP)专题研讨会将沿用近20年的1992年亚特兰大AP分级和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增设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这一独立类型,将其定义为伴有一过性器官衰竭(48 h内可自行恢复),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而不存在持续性器官衰竭的AP。据此,2013年初《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也进行了相应的版本更新。AP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类标准对于临床评估、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客观、精确、简便、实用的分类标准将有助于规范化诊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并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抗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赵延荣,郑亦胡,张启瑜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3)   DOI: 10.11952/j.issn.1007-1954.2015.03.029
    摘要     PDF(738KB)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死亡率极高,而手术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传统的放化疗方式对胰腺癌疗效有限,效果不佳。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对胰腺癌等多种癌细胞均有抗增殖、促凋亡、诱导分化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新药物。本文拟就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与胰腺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级检索
作者中心 编辑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部公告 更多>>
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中文版
《肝胆胰外科杂志》出版伦理规范
我刊积极参加“不忘初心,助力基层”公益活动
本刊荣获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肝胆胰外科杂志》2022年终盘点
学术出版规范 |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重点号 更多>>
2023年第12期 | 专题 | 胆胰肠结合部疾病
《肝胆胰外科杂志》2024年选题指南
2023年第11期 | 讲座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2023年第8期——讲座
2023年第7期——讲座
2023年第6期——专家笔谈及讲座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热点文章推荐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更多>>
本刊对来稿中图表的制作要求
《肝胆胰外科杂志》微信公众号手术视频征集通知
本刊关于稿件中作者署名的要求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引用及著录的要求
本刊关于投稿时OSID注册及内容上传的相关事项
肝胆胰外科杂志拟聘审稿专家登记表
《肝胆胰外科杂志》OSID码创建流程及投稿要求
《肝胆胰外科杂志》2019年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附件
视频中心 更多>>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编辑出版: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1室
邮编: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3
电子信箱:gdywkzz@vip.126.com
网址:https://gdy.qk.wmu.edu.cn
公众微信号:肝胆胰外科杂志
关于本刊  
我刊沿革
专家介绍
高被引文献
总编寄语
引文报告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Copyright © 2017 肝胆胰外科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传真:0577-86699363 E-mail: gdywkzz@vip.126.com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1室 邮编:325035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